韵脚:上平一東
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xiāo|xuē dòng cōng tán sī
【削】1.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苹果皮。~铅笔。 2. 打乒乓球时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球。 | 1. 义同削(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铁如泥。~足适履。 2. 减少;减弱:~减。~弱。 3. 除去:~职为民 。 4. 搜刮;掠取:剥~。
【削】《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相入聲。《說文》鞞也。从刀,肖聲。一曰析也。《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又《玉篇》刻治也。《增韻》刮削也。《詩·大雅》削屢馮馮。《註》牆成而削治重復也。又小侵也。《書·君》無倚法以削。又弱也。《孟子》魯之削也滋甚。又奪除也。《禮·王制》君削以地。又器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註》今之書刀。《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又《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弔切,音笑。刀室也。《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
【动】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
【动】〔古文〕《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又《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又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又《韻會》《正韻》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葱】1.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圆筒状,中空,茎叶有辣味,是常用的蔬菜或调味品,兼作药用,品种很多:大~。小~。 2. 〔~头〕a.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扁球形鳞,白色或略带紫红色,可食;b.这种植物的鳞茎。亦称“洋葱”。 3. 青色:~翠。~白。~绿。~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郁。郁郁~~。
【葱】〔古文〕蔥《唐韻》《正韻》倉紅切《集韻》《韻會》麤叢切,音聰。《說文》菜也。《本草》蔥从悤,外直中空,有悤通之象也。《禮·內則》膾春用蔥。又劒名。《荀子·性惡篇》桓公之蔥。又《爾雅·釋器》靑謂之蔥。《詩·小雅》有瑲蔥珩。《註》蔥,蒼也。《禮·玉藻》三命赤韍蔥衡。又山名。《後漢·章帝紀註》蔥嶺,在燉煌西,其山高大多蔥。又《韻會》氣通達也。《方氏禮記解註》氣達爲蔥。《後漢·光武紀》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又《集韻》初江切,音窻。《左傳·定九年》陽虎載蔥靈,寢于其中而逃。《註》蔥靈,輜車名。又《韻
【弹丝】器。隋江总《宴乐修堂应令》诗:“弹丝命琴瑟,吹竹动笙簧。”唐元稹《春六十韵》:“启齿成编贝,弹丝动削葱。”明刘基《北岭将军庙碑》:“吹竹兮弹丝。”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阮亭善为角徵之声,吹竹弹丝,易入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