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dào dé shén xiān
【道德】àodé(1)[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2)[moral]∶合乎道德的
【道德】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唐韩愈《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2.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南朝宋鲍照《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
【神仙】◎神仙shénxiān(1)[supernaturalbeing]∶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2)[immortal]∶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神仙】见“神仙”。亦作“神僊”。1.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史记·孝武本纪》:“海上燕齐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宋梅尧臣《读<汉书·梅子真传>》诗:“九江传神僊,会稽隐廛閈。”陈毅《游桂林》诗:“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2.宫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区宇若兹,不可殫论。”李善注引《三辅黄图》:“长乐宫有神仙殿。”
作为一句诗,可谓平仄和谐,字字韵味悠长。以神仙为名词修辞,透露出仙境的神秘与飘逸。行云流水,彷佛仙山之上群仙纳凉。既可使读者心驰神往,亦可唤起心中的追求。古人诗句常有直抒胸臆之风韵,其言词之美多留连于人胸怀之所想,真可谓周郎嘉会。
道德神仙,古体婉约之佳句也。此句自古传诵,可谓天人合一之奇文也。以“道德”表德行高洁,以“神仙”喻修炼至善。方寸之间,复刻了吾辈人心之所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古往今来,读者咏此句,贞观、文氏皆然。
此句简短而蕴含深意,字字古雅,曲折含蓄,犀利提点,加深读者理解与思考。古人云:“文者以言为魂。”观此句,当寻思平日所为,时时自勉,切勿轻言放纵,愿将此句所赋予之理念化入心底,使己成为真正的道德神仙。
此句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追求道德可以让人超凡脱俗,成为真正的神仙。这种理念与道家哲学相契合,文中所标示的“道德神仙”就是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然此句以“道德”为主题,以短短四个字抒发了作者的理想追求。以此句为开篇定调,显示出作者的高风亮节和追求卓越的心态。古代文人重道德,始能高风亮节;不论如何精明能干,若德行拙劣,皆不足以称道德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