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kè děng xián tiān yá huī mèi
【客】1. 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人。宾~。会~。不速之~。~气。~卿。 2. 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旅~。~居。~籍。~死。 3. 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顾~。乘~。~流量。 4. 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说~。政~。侠~。 5.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观。~体。 6. 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冰淇淋。
【客】《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又《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又《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又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又《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又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又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又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又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
【等闲】闲děngxián(1)[(treat)lightly;random;careless]∶轻易;随便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ordinary]∶寻常,平常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石灰吟》(3)又如:卫朝奉有心要盘他这所住房,等闲再不叫人来讨。——《初刻拍案惊奇》(4)[fornoreason]∶无端;平白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宋·岳飞《满江红》等闲平地起波澜典
【等闲】“等閒”。1.寻常;平常。唐贾岛《古意》诗:“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閒,谁是知音目。”元邓玉宾《粉蝶儿》套曲:“翠巖前,青松下,把箇茅庵儿围抱,除了猿鹤,等閒间世无人到。”《好逑传》第一回:“他人虽生得秀美,性子就似生铁一般,十分执拗,又有几分膂力,动不动就要使气动粗,等闲也不轻易见他言笑。”毛泽东《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轻易;随便。唐白居易《新昌新居》诗:“等閒栽树木,随分占风烟。”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天涯】◎天涯tiānyá[endoftheworld;theremotestcorneroftheearth]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天涯若比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天涯沦落人。——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餘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冰心《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挥袂】挥袖。奋起貌;飘洒貌。三国魏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晋卢谌《览古》诗:“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云笈七籤》卷一○六:“尔乃众仙挥袂,万神迁延,羽童拊节,庆云缠绵。”2.犹挥手。表示告别。晋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分涂长林侧,挥袂万始亭。”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之八:“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明刘基《招隐》诗之五:“挥袂起谢客,且还饮我醪。”典
诗人以“等闲挥袂客天涯”形容自己是一个行走在世间的旅人,游荡在天涯之地。形象生动,意味深远。他放下束缚,奔赴世界。意境诗意,给人以宽广开放之感。
这句诗充满诗人对自由、追寻与探索的向往。诗人信手挥着袖子,身形自如地徜徉在天涯海角,这种境界真是令人羡慕。整首诗表达了人对自由、追求和探索的向往,令人心向往之。
“客天涯”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客”字意味着诗人像个过客,四处游荡,对于未知的天地充满好奇。“天涯”则象征远方,无尽广阔的世界。这种对未知的充满好奇是诗人创造的源泉。
“等闲挥袂”寓意着诗人超然物外、从容不迫的心境。没有束缚,没有拘礼,自由自在地行走于天涯海角。这种生活态度给人以启迪,不拘一格,任意游历,是一种追寻自由的情怀。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其中“等闲挥袂”形容行走时的轻松自如之态,仿佛挥动袖袍而不动声色,不受羁绊。“客天涯”则表达了对旅途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整首诗以描绘一个豪放不羁、憧憬辽阔天地的形象,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此诗意境高远、雅致动人,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