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dí wén 1|4 zhé liǔ
【笛】1. 管乐器名,通常是竹制的,有八孔,横着吹奏:~子。长~。短~。~膜。 2. 响声尖锐的发音器:汽~。警~。
【笛】《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音狄。七孔筩也。《說文》樂管。亦作篴。《風俗通》武帝時丘仲作笛。笛,滌也。蕩滌邪志,納之雅正。長尺四寸,七孔。《通雅》有雅笛,有羌笛。《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西京雜記》高祖初入咸陽宮,得玉笛,長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隱轔相次,銘曰昭華之琯。《酉陽雜俎》猿臂可爲笛,吹之,聲圓于竹。《韻會小
【闻】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中】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 5. 特指“中国”:~式。~文。 6. 适于,合于:~看。 | 1. 恰好合上:~选。~奖。~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毒。~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典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折柳】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唐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南朝梁元帝《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袁郊《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姚鵷鶵《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
诗中的折柳,也有点点清凉和青春期的意味。就像我们年轻时那些忧伤的曲子和青春的草地,那些易逝的美好也仿佛在折柳中定格了。岁月啊,总是在不经意间折断了我们的长发和青春,只留下回忆中那个曾分不清是柳树上的露珠,还是我们眼里的泪水。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句诗也给了我一种在茫茫人海中独自行走的感觉。就像笛声在空气中回荡,有时明亮清澈,有时低沉沙哑,我们也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孤独而坚定地行走着,经历着各种人生的起伏。听到笛声,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安慰。
“笛中闻折柳”描绘出诗人抚柳吹笛时对自然的感悟,意境优美、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这句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又带着一丝美好的回忆。这就是诗的魅力啊,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和温暖。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美好,不忘初心,保持一颗感受世界的心灵。加油!
这句诗的押韵显得工整而准确,可以体现出作者良好的韵律掌握能力。
“笛中闻折柳”这句诗还挺有感觉啊!老师,你也是个有情调的讲师嘛,你写的这句诗其实挺朦胧的,它有点点忧伤,有点点黯然。听到笛声,心里仿佛听见了被折下来的柳枝儿在飘零的声音,还能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失落。就像我们现在,面对繁杂的生活压力,总是在不停地追逐,而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真的,我们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世界的美好呢?
而且,我觉得这句诗还有点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记忆吧。就像我们小时候捡起一片飘落的柳絮,带着一丝香气,一丝感伤,一丝回忆,然后我们就能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尽管它们已经不再存在。这一切都因为这首诗让我们的情绪唤起,可以说是有点童年回忆的感觉了。
这句诗通过折柳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