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入十八藥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zhuó dú yáo xíng gē
【酌】1. 斟酒:对~。 2. 饮酒宴会:便~。清~。 3. 考虑,度量:~办。~定。~情。斟~。~加修改。
【酌】《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音灼。《說文》盛酒行觴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禮·郊特牲》縮酌用茅。《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又《博雅》酌,漱也。《又》益也。又《禮·曲禮》酒曰淸酌。《博雅》淸酌,酒也。又取善而行曰酌。《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註》酌取民心,以爲政。《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註》酌,猶取也。又參酌也。《周語》而後王斟酌焉。《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又
【独】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独】《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又獨,獸名。詳前字註。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又《廣韻》複姓有獨
【谣】1. 大众编的反映生活的歌:民~。歌~。童~。 2. 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言。~传(chuán )。~诼(造谣诬蔑的话)。 3. 古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我歌且~”。
【谣】《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遙。與同。謠歌也。《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孫炎曰:聲消搖也。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戴侗曰:歌必有度曲節,謠則但搖曳永誦之,兒童皆能爲,故有童謠也。《前漢·藝文志》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南齊書·五行志》歌謠,口事也。口氣逆則惡言,或有怪謠焉。又毀也。詳諑字註。又《集韻》或作猶。《禮·檀弓》陶斯咏,咏斯猶。又《韻會》通作繇。《前漢·李尋傳》人民繇俗。《師古註》謂若童謠,及輿人之誦。又叶夷周切,音由。《前漢·
【行歌】歌xínggē[walkandsnivelatthesametime]歌,吟,抽咽的哭。行,走动着。行歌意为一边走着一边抽抽咽咽地哭。是孩子的哭状儿闻之亡去入山林行歌。——晋·干宝《搜神记》典
【行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意向、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三国演义》第三五回:“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动尊听耳。”清孙枝蔚《贫士诗》:“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