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六脂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hèn wú kuāng fù 1
【恨】1. 怨,仇视:怨~。愤~。仇~。痛~。 2. 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事。悔~。遗~。抱~终天。
【无】◎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典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匡复】复kuāngfù[saveacountryfromdanger]挽救国家,使转危为安论匡复勋,封帝豫章郡公,邑万方。——《南史·宋武帝本纪》典
【匡复】救复兴危亡之国。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惟公匡復汉室,宗社将絶,又能正之。”《南史·宋武帝纪》:“以公有匡復之勋,家国蒙赖,推德委诚,每事询仰。”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既伸匡復之谋,实显肃清之效。”明姚茂良《精忠记·赏春》:“若欲移孝为忠,便可图存匡復。”赵朴初《满江红·悼卢蒙巴》词:“衝冠发,呕心曲,驱寇虏,图匡復。”典
【姿】1. 面貌,容貌:~容。丰~。~色。天~。 2. 形态,样子:~态。~势。舞~。风~。英~。
【姿】《廣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態也。《唐書·太宗紀》太宗生四歲,有書生見之,曰:龍鳳之姿。《後魏·宋弁傳》聲姿淸亮。又《集韻》資四切,音恣。媚也。《韓愈詩》羲之俗書媿姿媚。 《歐陽氏曰》性姿,天姿,與資義同。
此诗以“恨无匡复姿”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某种美好姿态的无法实现的痛恨之情。其中,“恨”字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情绪,刻画出其对所欲追求的美好姿态的痴迷与执着。同时,“无匡复姿”一词则传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无力,无法使所爱之人回归最初始的美好状态。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此诗借助"恨"字之力,意象深远,诉说着作者对美好姿态的怀念与痴望。深情而含蓄,倾诉了人们对某种美好的追求与无奈。行文简练,寓意丰富,字句富有诗意,令人陶醉其中。
在这句诗中,作者以朴实的文字表达出了对美好姿态的无限向往与留恋,并显露了一种“恨”的强情感。在这种情感中,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对未能实现的希冀的追求,以及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这种表达方式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这句诗语言简练,字字有力,道出了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痛苦。注重对情感的表达,使人对作者所执着的美好姿态产生共鸣。通过对美好姿态的痛恨,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完美与不可得的矛盾心理。寓意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中的“恨”字道出了作者内心激烈的情感,对所向往的美好姿态的执着之情令人动容。所谓“无匡复姿”,蕴含了哲理般的深意。作者之痛恨可悲,对理想姿态之无奈令人唏嘘。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