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 / 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

剑牙钉舌血毛腥——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

韵脚:下平十五青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jiàn yá dīng|dìng shé xuè|xiě máo xīng

剑牙钉舌血毛腥释义

【剑】◎ 古代的一种兵器:宝~。长~。~鞘。~术。~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亦喻书法雄健)。刻舟求~。

【剑】《唐韻》《集韻》《韻會》居欠切,檢去聲。《玉篇》籀文劒。《說文》人所帶兵也。《釋名》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管子·地數篇》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劒鎧矛戟。又操劒殺人亦曰劒。《潘岳·汧督馬敦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于市,手劒父讎。zdic.net漢典

【牙】1.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垢。~龈。~碜。~祭。  2.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子。  3. 特指象牙:~雕。  4.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商。~行。  5. 姓。

【牙】〔古文〕《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音芽。齒也。《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註》以牙相噬。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又《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紛。《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

【钉】1. 竹木、金属制成的呈条形的、可以打入他物的东西:~子。~锤。斩~截铁。  2. 紧跟着不放松:~梢(同“盯梢”)。  3. 督促,催问:~问。 | 1. 把钉或楔子打入他物,把东西固定或组合起来:~马掌。~箱子。  2. 缝缀:~钮扣。

【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經切,音丁。《說文》鍊鉼黃金。又《正韻》鈴釘,矛名。《郭璞曰》鶴厀矛,江東呼爲鈴釘。一曰鐵釴。又《正韻》鐵釘。又《晉書·陶侃傳》竹頭木屑,悉令掌之,及桓溫伐蜀,以所貯竹頭,作釘裝船。又國名。《山海經》有釘靈之國。《註》吳任臣云:釘靈,今丁靈國。又名丁令。亦作丁零。又《抱朴子·黃白卷》光明美色,可中釘也。又《集韻》都挺切,音頂。《前漢·王子侯者年表》有利侯劉釘。《註》音丁。又音鼎。又《集韻》煉鉼金。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丁定切,音矴。義同。又《增韻》以釘釘物也。

【舌】1.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2.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3.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4. 铃或释中的锤。  5.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然入聲。《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又言也。《揚子·太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

【血】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  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统。~缘。  3. 喻刚强热烈:~性。~气方刚。 | ◎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血】《唐韻》《集韻》《韻會》呼決切,音泬。《類篇》祭所薦牲血。从皿,一,象血形。《釋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關尹子·四符篇》一爲父,故受氣于父,氣爲水。二爲母,故受血于母,血爲火。《易·說卦傳》坎爲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禮·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又《大戴禮》血者猶血。《註》血,憂色也。又《山海經》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註》謂染玉可以作光彩。又《詩·鄭風·茹藘疏》陸璣云:茹藘,一名地血。又《韻補》胡桂切,叶音惠。《劉向·九歎》晉申生之離讒兮,荆和氏之泣血,吳子胥之抉

【毛】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5. 不是纯净的:~利。~重。  6. 行动急躁:~躁。  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8. 小:~病。~孩子。~~雨。  9. 货币贬值:钱~了。  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11. 姓。

【毛】《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音旄。《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詩·小雅》不屬于毛。《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鄭註》謂以須髮坐也。《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又髮班白曰二毛。《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又獸爲毛蟲。《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

【腥】1. 像鱼的气味:~气。血~。~膻。~秽。~臭。~臊。~风血雨。  2. 鱼或肉一类的食品:荤~。  3. 生肉:“君赐~,必熟而蔫之”。

【腥】《玉篇》桑丁切《廣韻》《集韻》桑經切,音星。《說文》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廣韻》豕息肉,肉中似米。《周禮·天官·內饔》豕肓眡而交睫腥。《註》肉有如米者,似星。又凡膏亦曰腥。《周禮·天官·庖人》秋行犢麛膳膏腥。《註》膏腥,雞膏也。又臭也。《禮·月令》仲秋之月,其臭腥。《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又穢也。《書·酒誥》庶羣自酒,腥聞在上。又《正韻》凡肉未熟曰腥。《論語》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史記·禮書》俎上腥魚。《註》鄭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魚爲俎實,不臑熟之也。又《唐韻》蘇佞切《集韻》《韻會》新

剑牙钉舌血毛腥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