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十八尤
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zhōu jīng liú fàng
【州】1.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县。杭~。 2. 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
【州】〔古文〕《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廣雅》州,殊也,浮也。《春秋·題辭》州之爲言殊也。《釋名》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分靑州爲營州。《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爲九州,今始爲十二州。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禹貢》冀、兗、靑、徐、荆、揚、豫、梁
【泾】1. 〔~河〕水名,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注入陕西省渭水。简称“泾”,如“~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在会合处清浊不混,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2. (涇) 方言集汇
【泾】《唐韻》古靈切《集韻》《韻會》堅靈切,音經。水名。《說文》水出安定涇陽开頭山。《書·禹貢》涇屬渭汭。《周禮·夏官·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又丹陽有涇水。《前漢·地理志註》涇水,出蕪湖。又交趾有涇水。《水經注》涇水,出龍編縣高山。又通也。《莊子·秋水篇》涇流之大。《註》涇,通也。謂通流也。又州名。《韻會》漢武分安定郡,元魏攺涇州。又縣名。涇陽縣,屬西安府,本秦縣。涇縣,屬寧國府。本唐猷州。見《廣輿記》。又《集韻》棄挺切,音謦。泉也。又古定切,音徑。涇涏,直流也。
【流放】◎流放liúfàng(1)[banish;sendintoexile]∶古时一种刑罚,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区去流放到边疆(2)[float[logs]downstream]∶把原木放在江河中顺流运输顺江流放木材
【流放】1.把犯人放逐到边远地方。《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晋葛洪《抱朴子·臣节》:“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张贤亮《灵与肉》:“他成了被所有的人都遗弃了的人,流放到这个偏僻的农场来劳教。”2.放纵,放任。《晋书·文苑传·李充》:“引道家之弘旨,会世教之适当,义之违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惑乎!”宋司马光《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足下当固守於古,而勿流放於今。”3.不受约束地流淌。徐迟《狂欢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