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 /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前后祗应三度按——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韵脚:去二十八翰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ī 4|2 1|4 àn sān qián hòu

前后祗应三度按释义

【祗】◎ 敬,恭敬:~回。~仰。~奉。~承。~候。~应。

【祗】〔古文〕祬《廣韻》旨夷切。《集韻》《韻會》烝夷切《正韻》旨而切,音脂。《爾雅·釋詁》敬也。《書·大禹謨》祗承于帝。《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正譌》从示,氐聲。見神示則敬。會意。《正字通》與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一,韻書別出,其實同。

【度】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  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  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  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  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  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  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8. 能容受的量:气~。  9. 考虑,打算:置之~外。  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  11. 量词,次:一~。再~。  12. 僧尼道士

【度】〔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故仍。《正韻》獨故切,音渡。《說文》法制也。从又,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又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又殳也。《周禮·地官·司市

【应】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按】1. 用手或手指压:~铃。~键。~钮。~脉。~摩。  2. 止住:~捺。~耐。~压。  3. 依照:~照。~理。~例。~说。~质论价。  4. 考查,研求:~验(审查验证)。~察(稽查审察)。  5. (编者、作者等)在正文之外所加的说明或论断:~语。编者~。

【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旰切,音案。《說文》下也。《廣韻》抑也。《梁文帝箏賦》陸離抑按,磊落縱橫。又《爾雅·釋詁》止也。《史記·周本紀》王按兵毋出。《前漢·高帝紀》吏民皆按堵如故。《註》按次第牆堵,不遷動也。又據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祭器,按度程。《史記·白起傳》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註》屯兵以據援。又撫也。《史記·平原君傳》毛遂按劒,歷階而上。又《鄒陽傳》人無不按劒相盼。又控也。《史記·絳侯世家》天子乃按轡徐行。又察行也,考驗也,舉也,劾也。《前漢·賈誼傳》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

【三】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前后】◎前后qiánhòu(1)[around]∶早于或迟于某一特定时间的一段时期冬之望日前后。——清·林觉民《与妻书》春节前后(2)[roundabout]∶大约在特定的时间在1969年前后(3)[frombeginningtoend]∶指时间上从开始到结束全场演出前后用了两小时(4)[altogether]∶总共她前后来过四次(5)[infrontandbehind]∶某一地点的前面和后面宅院前后都已绿化(6)[frontandback]∶正

【前后】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边和后边。《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左传·隐公九年》:“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卢君一日见碧空澄澈,望见仙人乘鹤而过,别有数鹤飞在前后。”2.指一前一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天色已明,只见山下两个人,前后走来。”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六:“那儿前后有两间房间。”3.下边与上边。《礼记·玉藻》:“韠……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郑玄注:“韠,以下为前,以

前后祗应三度按用户点评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