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fǎng dòng cái shēn táo yuán
【访】1.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2.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汎謀曰訪。《徐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也。《書·洪範》王訪于箕子。《傳》謂就而問之也。《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註》納謀于王也。又議也。《楚語》敎之令,使訪物官。《註》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又《增韻》及也,見也。《字彙》謁見也。又方也。《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註》訪,猶方也。《字彙補》與昉義同。又官名。《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于骨鄰爲採訪使。又姓。唐進士訪式。又《正字通
【洞】1. 窟窿,深穴,孔:~穴。山~。~箫。空~。漏~。~府。~天。 2.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其中。 3. 透彻地,清楚地:~悉。~穿。 4.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典
【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又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又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又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又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又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又幽壑曰洞。又《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又洞庭,湖名。又山名,在長沙。又《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又《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又
【才】1. 能力:~能。口~。这人很有~干。 2.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干(gàn)~。奇~。奴~。蠢~。 3. 副词。❶方,始:昨天~来。现在~懂得这个道理。❷仅仅:~用了两元。来了~十天。 网
【才】《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又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質也,力
【深】1.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水。~山。~邃。~渊。~壑。~海。~耕。~呼吸。~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居简出。 2. 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度。~浅。。水~三尺。 3. 久,时间长:~夜。~秋。年~日久。 4. 程度高的:~思。~知。~交。~造。~谈。~省(xǐng )(深刻的警悟。亦作“深醒”)。~究。~奥。~切。~沉(a.形容程度深,如“暮色~~”;b.声音低沉,如“~~的哀鸣”;c.思想感情不外露,如“他为人~~,叫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桃源】1.“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唐杜甫《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明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秦。”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桃花源”。2.指桃源洞。唐李涉《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元任昱《清江引·题情》曲:“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桃源洞”。3.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