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二腫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tóng gǔ yī jī wén shēn yǒng
【铜鼓】鼓tónggǔ[bronzedrum]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汉
【铜鼓】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商至春秋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秦器。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僮、布依、傣、侗、水、苗、瑶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於交趾得
【一】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专~。~心~意。 3. 全;满:~生。~地水。 4. 相同:~样。颜色不~。 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 乃;竞:~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 或者:~胜~负。 10. 初次:~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击】1.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打。~鼓。~中(zhòng)。~破。~毙。~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 2. 攻打:~败。~毁。打~。声东~西。 3. 碰,接触:撞~。目~。肩摩毂(gǔ)~(亦作“摩肩击毂”)。
【击】《唐韻》古歷切《集韻》《韻會》吉歷切,音激。《說文》攴也。《徐曰》撲也。《廣韻》打也。《增韻》扣也。《易·蒙卦》擊蒙。《註》擊去童蒙,以發其昧。《史記·叔孫通傳》拔劒擊柱。又《酷吏傳》義縱以鷹擊毛摯爲治。又攻殺也。《楚語》刲羊擊豕。《註》擊,殺也。《前漢·高帝紀》急擊之勿失。又觸也。《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或作撽。又《集韻》《韻會》《正韻》敵切,音檄。與覡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註》擊讀爲覡。又《集韻》吉詣切,音訃。人名。春秋晉有屠擊。
【文身】◎文身wénshēn[tattoo]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有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断发文身
【文身】1.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花纹或图案。《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颖达疏:“越俗断髮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褪马’。”《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刘知远出去将钱雇倩针笔匠文身,左手刺个仙女,右手刺一条抢寳青龙,背脊上刺一个笑天夜叉。”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十八:“断髮谓剪其髮,文身谓文饰其身。”蔡元培《民族学上之进化观》:“例如未开化的民族,最初都有文身的习惯,有人说文身是一种图腾的标记;有人说文
【踊】1. 往上跳:~跃(a.跳跃;b.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2. 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的鞋:履贱~贵(形容刑罚宽猛失调,失之严酷,受刑人多)。 典
【踊】漢典考證:《唐韻》余隴切《集韻》《韻會》《正韻》尹竦切,音勇。《說文》跳也。《詩·邶風》踊躍用兵。《禮·檀弓》辟踊,哀之至也。《疏》拊心爲辟,跳躍爲踊。《左傳·僖二十八年》曲踊三百。《註》跳踊也。又《左傳·昭三年》屨賤踊貴。《註》踊,刖足者。《疏》刖足者之屨也。又《公羊傳·僖十年》晉之不言出入者踊,爲文公諱也。《註》踊,豫也。齊人語,若關西言渾矣。又《公羊傳·成二年》踊于棓而闚客。《註》踊,上也。《類篇》踊,或从勇作踴。考證:《唐韻》余隴切《集韻》《韻會》《正韻》尹竦切,音勇。《說文》跳也。《詩·邶風》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