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wú|yù wén huáng dì gǔ qīng jiǎo
【吾】1. 我,我的:~身。~国。~辈。 2. 姓。 | ◎ 古同“御”,抵御。
【吾】〔古文〕《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梧。《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詁》吾,我也。《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楚辭·九章註》朱子曰:此篇多以余吾稱,詳其文意,余平而吾倨也。又《廣韻》御也。執金吾,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註》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以名官。又《後漢·百官志》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註》應劭曰:執金革,以禦非常。又《集韻》棒名
【闻】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黄帝】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黄帝。《易·繫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残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
【鼓】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4.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5. 高起,凸出:~包。~胀。 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典
【鼓】〔古文〕《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又《前漢·五行
【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韩非子·十过》:“平公提觴而起,为师旷寿,反而问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晋成公绥《啸赋》:“协黄宫於清角,杂商羽於流徵。”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四:“清代王渔洋去掉了这件外衣,便觉得一变黄钟大吕而为清角变徵之音。”2.雅曲名。汉傅毅《舞赋》:“扬《激徵》,骋《清角》。”李善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三国魏嵇康《琴赋》:“扬《白雪》,发《清角》。”唐元稹《松
从用词上看,诗人选用了“黄帝”而非其他神话中的神仙或英雄人物,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始祖的崇敬与自豪。此外,诗中“鼓清角”一词序曲高昂激扬,使人仿佛能听到战鼓的轰鸣和号角的嘹亮,引发人的联想与共鸣。
这句诗将黄帝与鼓声、角音巧妙结合,既富有节奏感又塑造了浑厚的氛围。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象征着悠久的历史与高贵的血脉,而鼓声与角音则代表着壮丽的战争与豪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诗人在韵律上展现出强烈的张力,使人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到悠久历史与民族情感的凝聚。
在意境上,诗人打破了黄帝被历史神化的形象,赋予他音乐与战争的力量,使他与浩渺的乐章和战斗的豪情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张力。这样的意境构建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催人奋进。
这句诗在情感表达上融合了历史、音乐、战争等多种元素,凝聚了民族精神与民族记忆。以鼓清角一词作为声音的符号,使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感,让读者在音律的激荡中感受到情感的澎湃与豪情的燃烧。这样的诗句给人以激励,令人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