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xiǎo rú mò 4 pín|bīn qīng ěr
【小儒】儒xiǎorú(1)[short-sightedstupidintellectual]指眼光狭小的愚陋读书人小儒规规焉。——清·黄宗羲《原君》(2)又导源于小儒典
【小儒】指勉力矫性而有得的儒者。《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脩,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脩而才,可谓小儒矣。”杨倞注:“皆矫其不及,故为小儒也。”2.浅陋的儒者。《汉书·夏侯胜传》:“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宋潘兴嗣《师道》诗:“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清黄宗羲《原君》:“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於天地之间,至桀紂之暴,犹以为汤武不当诛之。”3.旧时文人谦称自己。宋陆游《凄凄行》:“小儒虽微陋,一饭亦忧国。”典
【末】1.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 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 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 4. 碎屑:~子。碎~。 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末】《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瞞入聲。《說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顚也,盡也。《廣韻》無也,弱也,遠也。又終也。《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又勿也。《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又薄也。《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爲末減。又四肢曰末。《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又商賈曰末。《史記·秦琅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又太末,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又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又山名。《山海經》末山多赤金。又姓。《
【座】1. 坐位:入~。茶~。~谈。宝~。在~。~右铭。 2. 托着器物的东西。底~儿。 3. 星空的区域,一群星:星~。天琴~。 4. 量词,多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一~山。
【座】《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坐。《玉篇》牀座也。《集韻》坐具。《李嘺讓地官尚書表》八座樞機,五曹要劇。又《韻會》通作坐。《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註》法坐,王聽朝處。《後漢·孔融傳》坐上客常滿。
【频】1. 屡次,连次:~繁。~仍。~数(shù)(次数多而接连)。~率(lǜ)。~谱。捷报~传。 2. 危急:“国步斯~”。 3. 并列:“百嘉备舍,群神~行”。 4. 古同“颦”。 | ◎ 古同“濒”,水边地。
【频】〔古文〕《唐韻》符眞切《集韻》《韻會》毗賔切,音顰。《玉篇》急也。《廣雅》比也。《詩·大雅》國步斯頻。《傳》頻,急也。《箋》頻猶比也。國家之政,行此禍害比比然。又姓。《風俗通》漢有酒泉太守頻暢。又《說文》水厓。《徐鉉曰》今俗別作水濵,非是。《詩·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傳》頻,厓也。《箋》頻,當作濵。又與顰同。《易·復卦》頻復厲无咎。《註》謂頻蹙之貌。又果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仁頻,幷閭。《註》仁頻,賔榔也。頻或作賔。漢典考證:〔《詩·大雅》地之竭矣,不云自頻。〕 謹照原文地改池。 考證:〔《
【倾耳】谓侧着耳朵静听。《史记·淮阴侯列传》:“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唐章碣《陪浙西王侍郎夜宴》诗:“小儒末座频倾耳,祗怕城头画角催。”叶圣陶《穷愁》:“老母倾耳阿松榻,微闻转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