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 shěn|chén zhòng chāng tài cháng lì bù xiāng duì shí
【沈】1. 通“瀋”。汁:“为榆~”。 2. “瀋”的简化字。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简称。 3. 姓。 | ◎ 同“沉”。
【沈】《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音霃。《說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也。《風俗通·山澤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沈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前漢·法志》山川沈斥。《註》斥卽斥鹵,沈卽川澤。《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又齊人謂湖曰沈。《郭緣生述征記》有鳥當沈。又沒也。《詩·小雅》載沈載浮。《戰國策》智伯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沈於所聞。又以毒沈水也。《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沈者。《註》謂毒魚及水蟲之屬。又五齊之一。《周禮·天
【仲】1. 兄弟排行次序二:~兄。~弟。 2. 在当中的:~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裁(居间调停、裁判)。 3. 姓。 典
【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衆切,蟲去聲。《釋名》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禮·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又樂器。《爾雅·釋樂》大籥謂之產,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又《水經注》魏明帝鑄銅人二列司馬門外,謂之翁仲。又姓。高辛氏才子仲堪之後。又仲孫,複姓。又與中通。仲春亦曰中春,仲子亦曰中子。《前漢·外戚傳》同產兄弟四人,曰子、孟、中、叔。
【昌】1. 兴盛:~盛(shèng)。~乐(lè)(兴盛康乐)。~明(兴盛发达)。~隆。 2. 善,正当:~言(美言,正当的话)。~言无忌(直言无隐)。 3. 古同“菖”,菖蒲。 4. 古同“猖”,凶猛。 5. 姓。
【昌】《廣韻》尺良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音倡。《說文》美言也。《爾雅·釋詁》昌,當也。《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傳》昌,當也。又《博雅》盛也。《書·仲虺之誥》邦乃其昌。《傳》國乃昌盛。又《詩·鄭風》子之昌兮。《傳》昌,盛壯貌。又《詩·齊風》猗嗟昌兮。《箋》昌,狡好貌。又《說文》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按《詩·齊風·雞鳴》作東方明矣,朝旣昌矣。與《說文》所引不同。又物也。《莊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註》司馬云:百昌猶百物也。又《儀禮·公食大夫禮》昌本。《註》昌,蒲。本,
【太常】grave;icháng[anofficalwhocontrolsritual,godoflandandgodofgrains]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献之太常。——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太常】名。《书·君牙》:“厥有成绩,纪於太常。”孔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吏】1.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 2.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吏】《唐韻》力置切《集韻》《韻會》良志切《正韻》力地切,音利。《說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禮·曲禮》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傳·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註》三吏,三公也。又《韻會》府史之屬亦曰吏。《周禮·天官·大宰》八則,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前漢·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註》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又姓。《正字通》漢吏宗,王莽時人。又《五音集韻》神
【部】1. 全体中的一份:~分(“分”读轻声)。外~。腹~。局~。全~。~件。~位(位置)。 2.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编辑~。~队(军队)。 3. 具有统属关系:所~五十人。~下。~将。~属。~首。~落(luò)。 4. 安置安排:~署。 5. 量词:一~小说。三~汽车。
【部】《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易,不立部曲也。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又五行謂之五部。《前
【相对】iāngduì(1)[opposite;facetoface]∶面对面;相向大与小相对(2)[relative]∶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3)[relatively;comparatively]∶比较来说相对不错
【相对】面;相向。《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父子男女相对踞蹲。”唐元稹《与李十一夜饮》诗:“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宋李师中《菩萨蛮》词:“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茅盾《色盲》五:“不敢冒昧,不好意思冒昧: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2.相符;相称。唐韩愈《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3.两相对应或对立。《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时】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