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lù yǔ shī shū wén jiǎng sòng
【陆】1. 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 2. 随从的样子:~~续续。 3. 跳跃:“……翘足而~,此马之真性也”。 4. 〔~离〕❶色彩繁杂,如“斑驳~~”;❷长(cháng),如“带长铗之~~兮,冠切云之崔嵬”。 5. 姓。
【陆】〔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又州名。唐置。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又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
【羽】1. 鸟的毛:~毛。~绒。~书。~衣。~扇。~族(指鸟类)。~旗。~檄(羽书)。 2. 鱼类或昆虫的翅膀,道教传说中指会飞的仙人:~翼。~翰(翅膀)。~士(a.会飞的仙人;b.道士)。 3. 箭上的羽毛,借指箭:~猎。 4.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
【羽】《廣韻》《集韻》《韻會》王矩切,音禹。《說文》鳥長毛也。《廣韻》鳥翅也。《易·漸卦》其羽可用爲儀。《書·禹貢》齒革羽毛。《傳》羽,鳥羽。《周禮·天官·庖人》冬行鱻羽。《註》羽,鴈也。又《地官·司徒》宜羽物。《註》翟雉之屬。《禮·月令》其蟲羽。《註》象物从風鼓葉,飛鳥之屬。又五聲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又《大司樂》凡樂,圜鐘爲宮,黃鐘爲角,大簇爲徵,姑洗爲羽。《註》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爲角,淸者爲徵羽。《禮·月令》其音羽。《註》羽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爲最淸物之象也。又《樂記》宮
【诗书】◎诗书Shī-Shū(1)[theBookofSangsandtheBookofHistory]∶指《诗经》和《尚书》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boks;literatures;works]∶泛指一般书籍、诗文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书】1.《诗经》和《尚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2.泛指书籍。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潘华自恃家富,不习诗书,不务生理,专一闝赌为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松赞干布爱好汉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3.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4.诗作和书信。唐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
【闻】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讲】1. 说,谈:~话。~叙。 2. 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说。~学。~武。~演。~义。~师。~坛。 3. 注重某一方面,并设法使它实现:~求。~团结。 4. 和解:“而秦未与魏~也”。 5. 商量,商议:~价儿。~条件。
【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項切,音港。《說文》和解也。《徐曰》古人言講解猶和解也。《戰國策》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又《廣雅》論也。《廣韻》告也。《禮·禮運》講信修睦。《疏》談說也。《又》講於仁。《疏》猶明也。又《玉篇》習也。《增韻》究也。《易·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左傳·隱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以講事也。《周禮·夏官·校人》冬獻馬講馭夫。《註》講猶習。又《廣韻》謀也。《左傳·襄五年》詩曰:講事不令,集人來定。《杜註》逸詩也。言謀事不善,當聚致賢人以定之。又官名。《唐書·百官志
【诵】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2.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3. 诗歌:作~(作诗)。 4. 怨谤。 典
【诵】《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又《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