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dé|děi|de yān jué tài ē píng yì
【得】1.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2.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3. 满意:~意。扬扬自~。 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 1. 必须,须要:可~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焉】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4. 文言助词:又何戚~。 典
【焉】《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音。《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又《鄘風》終焉允臧
【决】1.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2.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 3.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 4.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 5.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 6. 执行死刑:处~。枪~。
【决】《玉篇》俗決字。(決)《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又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又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又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
【太阿】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雁,当敌即斩坚。”《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李善注:“《越絶书》曰:楚王召欧冶子、干将作铁劒二枚,二曰太阿。”唐卢照邻《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明沉采《千金记·会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2.指商伊尹。因其辅太甲为阿衡,故称。《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周赖尚父,殷凭太阿。”李善注:“太阿,阿衡,谓伊尹也。”汉王莽以甄丰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见《汉书·
【屏翳】古代传说中的神名。(1)指云神。《楚辞·九歌·云中君》汉王逸注:“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前蜀杜光庭《皇太子宴诸将祈晴感应灵宝斋词》:“羣山晓碧,天高而屏翳收云;六合风清,日迫而羲和弄轡。”(2)指雨师。《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晋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一》:“望舒离金虎,屏翳吐重阴。”李善注引王逸曰:“屏翳,雨师名也。”唐张说《喜雨赋》:“屏翳慙其废职,祝融悔其迁怒。”(3)指雷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若薆薆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