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yī hū sān jūn jiē pī mǐ
【一】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专~。~心~意。 3. 全;满:~生。~地水。 4. 相同:~样。颜色不~。 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 乃;竞:~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 或者:~胜~负。 10. 初次:~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呼】1. 喊:~喊。~声。~吁。~天号(háo )地。 2. 唤,叫:~唤。~叫。~应。~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3.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气。~吸。 4. 象声词:~地跳起来。 5. 姓。
【呼】〔古文〕戲《唐韻》荒烏切《集韻》《韻會》《正韻》荒胡切,音虍。《說文》外息也。《韻會》出息爲呼,入息爲吸。又《廣韻》喚也。又《集韻》嗚呼,歎辭。《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又通作乎。《詩·大雅》於乎小子。又通作虖。《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又姓。《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複姓。《前漢·匈奴傳》呼衍氏。《註》師古曰:卽今鮮姓呼延者是也。又呼沱,水名。《戰國策》南有呼沱易水。又草名。《爾雅·釋草》蓫薚,馬尾。《疏》蔏,一名夜呼。又《集韻》虛交切,音虓。與詨同。吳人謂叫呼爲詨。或作嚆嘮。又《禮
【三军】◎三军sān-jūn(1)[thearmy]∶军队的统称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2)[thethreearmedservices]∶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
【三军】1.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唐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毛泽东《长征》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皆】◎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披靡】靡pīmǐ(1)[berouted;flee](2)[草木]随风散乱地倒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司马相如《上林赋》(3)[军队]溃散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汉
【披靡】草木倒伏。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担夫惊走,器之不动也。”清张明弼《丹葵》诗:“盲风一夜渡南荒,众草披靡尽欲狂。”2.喻军队溃败。《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新唐书·杜伏威传》:“大呼衝击,众披靡。”《明史·朱能传》:“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餘人。”3.泛指退却,后退。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唐代州西有大槐树,震雷击之,中裂数丈,雷公为树所夹,狂吼弥日,众披靡不敢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