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十陽
平仄: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 yǐ kǎn fēng|fěng bǎi bǐng xiāng
【倚槛】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这女儿心性有些蹺蹊……或倚槛凝神,或临街献笑,因此閭里皆鄙之。”
【风】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
【风】〔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
【摆】1. 陈列,安放:~设。~放。~平。 2. 故意显示:~阔。~谱儿。 3. 处置,随意操纵:~布。~弄。 4. 推开,脱离:~脱。~落。 5. 来回摇动:~动。~渡。 6. 衣裙的下幅。
【摆】《唐韻》北買切《集韻》《韻會》《正韻》補買切,拜上聲。開也,撥也。排而振之也。《馬融·廣成頌》擺牲班禽。《張協·七命》鉤爪摧,鋸牙擺。《韓愈詩》乾坤擺雷硠。又《集韻》部買切,牌上聲。義同。本作擺。亦作。通作捭。zdic.net汉典
【柄】1. 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叶~。花~。 2. 器物上的把儿:刀~。勺~。 3. 量词,用于有柄物:一~伞。 4. 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把(bǎ)~。话~。 5. 执掌:~政(执掌政权)。~国。 6. 权:国~。民~。 7. 根本:“谦,德之~也”。
【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陂病切,兵去聲。一作棅。《說文》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盧。《註》戈戟柄。又爵豆之屬亦有柄。《禮·祭統》尸酢夫人執柄。《管子·弟子職》進柄尺。又本也。《易·下繫》坤爲地爲柄。又權也。《左傳·襄二十三年》旣有利權,又執民柄。又《韓非子·二柄篇》二柄德也。又山名。《山海經》柄山,其上多玉。又通枋。詳枋字註。又通秉。斗柄。《史記·天官書》作斗秉。又《集韻》補永切,音丙。持也。又《唐韻》《古音》必漾切。義同。
【香】1. 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味。~醇。芳~。清~。 2. 舒服:睡得~。 3. 味道好:这鱼做得真~。 4. 受欢迎:这种货物在农村~得很。 5. 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麝~。灵猫~。龙涎~。檀~。沉~。 6. 旧时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的代称:~闺。~艳。 7. 祭祖、敬神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火。烧~拜佛。~炉。~烛。 8. 姓。
【香】〔古文〕《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鄕。《玉篇》芳也。《正韻》氣芬芳。《書·君》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詩·周頌》有飶其香。《禮·月令》中央土,其臭香。又草木之香,如沉香,棧香,蜜香,檀香,具載。《洪芻·香譜》及《葉延珪·香隸》諸書。又獸亦有香。《談苑》商女山中多麝,其性絕愛其臍,爲人逐急,卽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又《本草》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臍香。其三心結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又風香。《庾信詩》結客少年塲,春風滿路香。又含香。《漢官儀》尚書郞含雞舌香,伏奏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情感之余,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舒服轻松之间,将生活点滴化作文字,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引人入胜之高度表现了诗人倾诉情怀之壮美,其幽美之境尽在其中。
“倚槛风摆柄柄香”这句诗雅俗共赏,妙在简约之中。首先,诗人运用了倚槛、风摆的形象,以凸显一种闲适舒适的意境。不仅如此,柄柄香的描绘更是给人以香气袭人之感,使人顿生遐思。细细品味这句诗,不禁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的情趣和意境。
这句诗中的“倚槛风摆”一派闲散之态,用以形容柄柄香的出现,体现出一种两者之间的关联。此情此景,以至书窗茶香,可谓雅致之极。观之,若置身于此,风拂面而来,无限清凉之感扑面而来。真乃一首千古绝艳之佳作。
以文手取法,“倚槛风摆”一词可谓别出心裁。以倚槛勾勒写实情境之同时,书写了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风摆,则使整个意境更加清新宜人。柄柄香更是画龙点睛的存在,为整句诗锦上添花。
才子佳人倚槛之间,犹如一幅画卷展开在眼前。不必多言,此句诗个别字词更加精妙,余音绕梁,引人入胜。可见,这一句诗不仅成为历史上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