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九麌
平仄:平 平 仄
拼音: yú lóng 3
【鱼】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2. 姓。
【鱼】〔古文〕《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御平聲。《說文》本作,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韻會》隷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註》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又《唐書·車服志》
【龙】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 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 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 4. 姓。 典
【龙】〔古文〕竜龒《唐韻》《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又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又《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又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又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
【舞】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 2. 耍弄:~弊。~文弄墨。
【舞】〔古文〕《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音武。《說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劒舞。又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閒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註》此四名者,鍾體也。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又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又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
诗中运用了“鱼”和“龙”这两个形象鲜明的物种,用以形容舞蹈的动态美。其中,“鱼”字给人轻盈、柔美的感觉,“龙”字则给人宏大、雄浑的气息。这种对比的形象安排,令整首诗不仅仅是赞美鱼和龙,更是表达一种寄托人类理想之美的情感。
“鱼龙舞”这句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一种美妙的画面。千姿百态的鱼和龙在舞动中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以绚烂多彩的视觉享受。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令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独特的艺术美。
所以说,《鱼龙舞》之诗,不仅是一段舞蹈所写,更是展现出鱼龙起舞的美景,所蕴含的形神兼备。此诗,值得一读,让我们陶冶情操,增添生活的美感。
《鱼龙舞》此诗,以细腻之笔勾勒江河之景,字里行间荡漾着欢愉之意。文人雅士,意蕴飘逸,诗中的“鳞滑犀甲”形容出舞者柔软有力的动作,犹如巨浪下的鱼龙划水。
首句“鱼龙舞”四个字便充分展现了整首诗的主旨,两者共舞,犹如祥云瑞象般,给人无限遐思之感。同时,鱼和龙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被诗人用来描绘出一幅绮丽的画卷,既美丽又神奇。此句只有四字,却抓住了主题,犹如一幅画卷般展开,让人欲罢不能。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鱼和龙舞动的美丽景象。描绘得如此细腻,仿佛羽毛轻抚,层层徐动。将鱼和龙的形象融入自然界,使诗歌具有浑然一体的和谐感。是一篇优秀的诗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自然生态的思考。
而此诗的喜庆之意,又体现在“龙尾摇指翩翩起舞”,将舞者在舞台上的矫健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放飞自我,尽情舒展,别有一番风采。
诗人在描述鱼和龙的舞动时,充分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之美。鱼儿翻滚腾跃,犹如白色的浪花在水面上跳跃,显得轻盈可爱。而龙的舞姿更是恢宏磅礴,仿佛漫天祥云,给人一种壮丽的气势。通过这种对比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赋予了自然景观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