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rú zhī yīn jiàn shǎng
【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知音】◎知音zhīyīn(1)[afriendkeenlyappreciativeofone’stalents]∶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2)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的人(3)[intimatefriend;bosomfriend]∶知心朋友
【知音】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2.《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
【见赏】赏识我;被赏识。唐朱湾《筝柱子》诗:“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宋王安石《石竹花》诗之二:“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前人名著,见赏后来,往往略其全篇,诵其精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陆贾虽称説《诗》《书》,顾特以辩才见赏。”
这句诗以诗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珍视知音的态度。诗人借助“如”的比喻手法,将知音之“见”与“赏”相连。以为见而赏,言之有理之余,也显出了诗人对此情谊的重视与珍重。细细体味时,仿佛一幅描绘知己挥毫亦或静稳倾听的画面即刻映入眼帘。
整个诗句显露出一种人情味,道出了人们对于知音的难求和怀念之情。
诗中的“见赏”二字,显露了作者对知己的赏识之情。这种赏识并非单纯地对外貌或才华的喜爱,而是对其内涵与品格的赞美。这句诗以简短精辟之辞藻,贯穿了对知己的敬重与赞叹,使人产生对知己的仰慕之情。
诗人以简洁而质朴的笔触,点背了人们对于知音的珍视之情。正如此诗所述,知己的出现仿佛触摸到了人生之珍宝,令人无法不赞叹其存在的尊贵。当读者领略到其中的情愫,整个世界仿佛变得分外美好,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更加明晰。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从此有了更加深刻、纯粹的体验。
知音如见赏,此诗以简洁婉约之辞句,表达出如何珍视与欣赏知己的情感。诗人运用了“知音”一词,概括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使这份关系得以见于人前,赏识于心中。句中的“如”的使用更是巧妙,使得读者在读到这两个字时,仿佛已看到了知己稳重从容的风采,真切感受到了他们默契如一的情谊。
认识一位知己,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此诗将知音与赏赐相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知音的感激之情。知己如同赠予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只有心领神悟的人,方能品味其中的珍贵,而赋予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样的感慨更加增添了诗句的深度与内涵。
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尊敬,以及珍惜那些能够相互理解、共同欣赏的朋友和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