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xià lín 1|4 duān wǔ
【夏】1. 一年的第二季:~季。~天。~令。~播。~熟。~粮。 2. 中国朝代名:~代。~历。 3. 指中国:华~。 4. 姓。
【夏】〔古文〕昰《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音暇。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音下。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于時夏。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
【临】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2. 到,来:光~。莅~。亲~。 3. 遭遇,碰到:~时。面~。 4.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5.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6.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7. 姓。
【中】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 5. 特指“中国”:~式。~文。 6. 适于,合于:~看。 | 1. 恰好合上:~选。~奖。~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毒。~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典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端午】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汩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赵翼《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
诗句寓意深沉,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与盛夏的联系。用词简练,韵律流畅,给人以舒展开朗之感。然而,整体意境稍显单薄,缺乏一些细腻之处。
这句诗正中表明了端午节本是初夏时节,天气已渐炎热。此时正处仲夏的前夕,意味着仲夏的激情正一点点融入到端午的喧哗中。夏季的火热犹如诗人探头的太阳,透过绿树,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
这句诗具有浓郁的端午节氛围,抒发了人们对夏天的向往之情。只是韵律稍显拗口,导致整体节奏不够流畅。用词简练,意境清晰,给人以明快之感。
联想到夏至是阳气最盛之日,而端午节正是夏至前几天举行。炎炎夏日中的端午,令人感受到了火热的阳气。夏天的妩媚酣畅,来自内心的激情和热情被这个节日所激发,正是人们心中无法平抑的情感真实写照。
韵律和谐,字音悦耳,犹如盛夏的蝉鸣。用词质朴,意境宛转,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不过,诗句略显平淡,缺乏一些独特之处。
此句以象征性的细致手法,将初夏与节日巧妙交织。初夏景象中的端午节因夏至的临近而更具生命力与热情。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创作中与夏至重叠在一起,增添了一种豪迈气势。
夏天就要来了,端午那种热闹喧哗的感觉又要回来了!端午临中夏,凉粽和西瓜响成一片,真是应景到不行!啊,我已经闻到了那股夏天的味道,心情真是欢快到爆!可惜这句诗只有七个字,不然我一定要给它点个大大的赞!
诗句简短而富有韵律感,使人感受到盛夏的炎热与端午节的喜庆。用词质朴自然,意境清新雅致,给人以愉悦之感。但是,诗句之间缺乏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