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二十文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jūn dú jiàn|xiàn hán shān
【君】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 2.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 3.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 典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独】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独】《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又獨,獸名。詳前字註。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又《廣韻》複姓有獨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寒山】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王逸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晋张协《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唐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唐寒山《诗》之三:“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唐寒山《诗
进一步解读,“寒山独见君”一句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照见本性”之意。只有个体人心达到顿悟的境地,才能透过现象看到真实的本性,寂静与孤独让人沉淀内心,亲身体验到自性清净、智慧和快乐。
进一步观察诗句,我们发现“寒山”与“君”反衬鲜明,犹如山谷中寒意与诗人的独特洞察力之间的对比。
这句诗《寒山独见君》以自然景物寒山以及“君”的形象为主题,展现出一种孤寂与清冷的氛围。首先,诗中运用了寒山的形象,平仄间的韵律使诗歌更具张力与节奏感。
“独见君”揭示了寒山独自漫步林间的情景,细细观察自然景物、体察身心灵之间的关联。君者正是自己的真实面目,即人心本体。唯有独自面对真实面目,才能抛开物欲纷扰,体悟禅修之道,重归内心的宁静。
总之,这首诗以独特的词句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一种清冷而又深入内心的感受。
“寒山独见君”整体呼应禅修者在修行中对内心的探索与体悟,此句以简练之辞,出奇地表达了禅修之旨。这种奇妙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引导我们思考禅修中个体内心的境界,深化对修行的理解。
“寒山”与“独见君”之间的相互呼应,使整句诗意境融合紧密,读来余味无穷。
诗人运用了平仄韵律的对仗,既凸显了意境的静谧,又表达了主题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