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hé luò xīng shān|dàn wú jì
【河洛】亦作“河雒”。1.黄河与洛水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説,河雒之閒,人便思之。”汉班昭《东征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明方孝孺《御赐训辞记》:“虽河洛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2.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南朝梁江淹《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河洛。”《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下邳,进兵河洛,及徵使至,即日班师。”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河洛是仪。”3.指洛阳。《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
【腥】1. 像鱼的气味:~气。血~。~膻。~秽。~臭。~臊。~风血雨。 2. 鱼或肉一类的食品:荤~。 3. 生肉:“君赐~,必熟而蔫之”。
【腥】《玉篇》桑丁切《廣韻》《集韻》桑經切,音星。《說文》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廣韻》豕息肉,肉中似米。《周禮·天官·內饔》豕肓眡而交睫腥。《註》肉有如米者,似星。又凡膏亦曰腥。《周禮·天官·庖人》秋行犢麛膳膏腥。《註》膏腥,雞膏也。又臭也。《禮·月令》仲秋之月,其臭腥。《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又穢也。《書·酒誥》庶羣自酒,腥聞在上。又《正韻》凡肉未熟曰腥。《論語》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史記·禮書》俎上腥魚。《註》鄭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魚爲俎實,不臑熟之也。又《唐韻》蘇佞切《集韻》《韻會》新
【膻】◎ 像羊肉的气味:~气。~味。腥~。 | 1. 袒露。 2. 胸中:~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膻】《唐韻》徒旱切《集韻》蕩旱切,音袒。《說文》肉膻也。从肉亶聲。詩膻裼暴虎。◎按詩鄭風,今作襢。《集韻》或省作胆。又《集韻》《正韻》尸連切,音羶。《說文》羊臭也。本作羴。或作羶。《列子·周穆王篇》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又《正字通》音誕。素問,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王冰曰:在胷中兩乳閒。朱肱曰:心之下有鬲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所謂膻中也。
【无际】újì[boundless]无边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无际】边;无涯。《列子·力命》:“窈然无际,天道自会。”南朝陈徐陵《移齐文》:“庸蜀寳马,弥山不穷;巴汉楼船,凌波无际。”唐曹松《题甘露寺》诗:“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冰心《到青龙桥去》:“车慢慢的开动了,只是无际的苍黄色的平野,和连接不断天末的远山。”2.犹言没有间隙;没有间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隋书·牛弘传论》:“﹝弘﹞绸繆省闥三十餘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3.不能达到。《通典·选举五》:“贫窶之士在远方,欲力赴京师而所冀无际,以此揆度,遂至没
这句诗真是让我闻到了肚子里面翻腾出的味道呢~呸呸呸!这个“河洛腥膻”真是形容得够贴切的,膻味恐怕比我口袋里的臭鸡蛋还要嗆人!这么一想,这首诗大概是写了那个作者到河洛去了一趟,不小心闻到了那里令人窒息的味道,然后赶紧吐出来的吧~
嗷呜,感觉自己就在河洛的大街上晃悠着!空气中充斥着阵阵腥臭,这诗一出,浑身都觉得被包裹在了一层油腻腻的氛围中呢。要是在这里呆久了,估计内心也会腥膻无际起来,最后变身成了一只臭气熏天的鱼!
河洛,指河南洛阳地区。如果以洛阳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媒介,或许会更清晰传达诗人的心境之欲言无尽。
《河洛腥膻无际》这句诗,韵律犹如长河奔腾,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腥膻二字形容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够闻到那无际的腥膻味道。这种描写手法生动而恰到好处,使人心生厌恶之情。意境凄凉,诗人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河洛的荒芜与腥膻味道,让人感受到那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
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虽然不太雅致,但却非常真实。通过“河洛腥膻无际”这一描述,诗人将平凡而庞大的河水形象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真实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使诗意更加质朴自然,令人产生共鸣。
“河洛腥膻无际”作为一句描写河水的诗句,意象丰富,对比强烈。诗人以“河洛”指代河流,传达出辽阔之意;而“腥膻”则运用负面描写,强调了河水的浑浊臭气。这种差异的对照,将河流的广袤与其污浊相对照,画面鲜明,给人一种深刻的视觉冲击。
“河洛腥膻无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状态的强烈反抗和讽刺。这个诗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社会现实进行形象化的刻画,使人望而生畏。诗人的剖析直指社会的不合理和黑暗面,激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憎恶和愤怒。
河洛腥膻无际这四个字的选择极具才情,拗口又别出心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句诗形容了一个极具反差的画面:宽广的河洛之地却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腥膻之气。这种对比描写,既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一种悲凉境遇,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