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zhī|zhǐ yǒu|yòu jìng tíng shān
【只】1. 量词:一~鸡。 2. 单独的,极少的:~身。片纸~字。 | 1. 仅仅,惟一:~是(❶仅仅是;❷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❸但是)。 2.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顾。~管。~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有敬亭,相传为南朝齐谢朓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唐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参阅《清一统志。安徽·宁国府一》。
“只有”二字以经验的笔触勾勒了鲜明的对比,暗合了作者对于人世间繁杂琐碎的纷扰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句诗给人以一种高洁俊逸的美感。用字简单明快,寥寥数字之间扣人心弦。敬亭山作为唯一的存在飘渺而高峻,引人遐思。这句诗以独特的美学视角婉转地表达了对平庸世俗的参透与超越。
这句诗用了很简单的字词,没有夸张描绘,却在读者心里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峦画面。
敬亭山,如同这句诗一般,简洁而深远。鲁迅先生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使诗歌节奏明快有力,让敬亭山的景象更加生动。
亦可言此诗中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自然的一份臣服之情。山势峻峭,万木曲折婆娑,横空出世。尽管诗人或许不忍波澜之力,却又情愿屈服于自然之伟力。此种谦恭之心,使思想者为之之一振。
然而,此诗中之“只”字,却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一份深不可测之感。诗人将敬亭山视为独一无二之存在,暗喻人世间众多事物中的独特性。世间皆有相似之物,但它们亦各自拥有不可比拟之特质,如同每座山均有其独特面貌。
此诗赋予了敬亭山以神性,将它塑造成高山仙境。山形如剑,挺拔俊逸,宛如一位拂袖仙人。而山顶云雾迷漫,若隐若现,宛如神仙居所。山与神妙地结合,使读者充满遐想之情。
整首诗以极简的字数和朴素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空灵、超然的意境。诗人借敬亭山的高耸、独特性,表达了对平庸世俗的拒绝,尤其突出了作者对思想高度独立的坚持。这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给人留下深思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