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下平十一唐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ié|biè yǒu tuò zhū jī diǎn pò hú guāng
【别】1. 分离:~离。~情。~绪(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感)。分~。告~。久~重逢。分门~类。 2. 差别:霄壤之~。 3. 分类:类~。性~。职~。级~。派~。 4. 另外的:~人。~号。~字。~墅。~论。~开生面。 5. 卡住,插住,绷住:~针。~花。 6. 不要,不准:~动。 | ◎ 〔~扭〕不顺心,不相投(“扭”读轻声)。
【别】〔古文〕《唐韻》方別切《集韻》《韻會》筆別切《正韻》必列切,鞭入聲。《說文》分解也。《玉篇》分別也。《增韻》辨也。《禮·曲禮》日月以告君,以厚其別也。《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淮南子·齊俗訓》宰庖之切割分別也。《晉·仲長敖覈性賦》同稟氣質,無有區別。又傅別,謂券書也。《周禮·天官·小宰》八成,聽稱責以傳別。《註》鄭曰:爲大手書於一札,中字別之。又《唐韻》《集韻》《韻會》皮列切《正韻》避列切,便入聲。《玉篇》離也。《增韻》解也,訣也。《江淹·別賦》黯然銷者,惟別而已矣
【友】1. 彼此有交情的人:朋~。~谊。~情。 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邻。 3. 相好,互相亲爱:~爱。~善。
【唾】1. 口腔里的消化液:~液。~涎。~沫。 2. 啐,从嘴里吐出来:~弃(吐唾沫表示轻视、鄙弃)。~骂。~手可得。~面自干。 典
【唾】《唐韻》湯臥切《集韻》《韻會》《正韻》吐臥切,音毻。《說文》口液也。《禮·曲禮》讓食不唾。又《內則》不敢唾洟。《左傳·僖三十三年》不顧而唾。 《說文》本作。或作涶《廣韻》作涶。涶字作水。漢典考證:〔《左傳·僖二十三年》不顧而唾。〕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三十三年。 考證:〔《左傳·僖二十三年》不顧而唾。〕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三十三年。 ZDIC.NET汉典
【珠玑】◎珠玑zhūjī(1)[pearl;gem]∶宝珠;珠宝(2)[gracefulwritingorexpression]∶比喻优美的诗文或词藻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淮南子·人间训》
【珠玑】1.珠宝,珠玉。《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文选·扬雄<长杨赋>》:“后宫贱瑇瑁而疏珠璣。”李善注:“字书曰‘……璣,小珠也。’”宋丘崈《洞仙歌·辛卯元夕》词:“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璣翠羽。”清钮琇《觚賸·石言》:“珠璣犀象珍怪难得之物,美则美矣……而於我乎何有?”2.比喻美好的诗文绘画等。唐方干《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璣续向笔头生。”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苏軾胸怀锦绣,口吐珠璣,有贯世之才。”清黄鷟来《题黎于郑为杨舒文画山水
【点破】◎点破diǎnpò[bringsth.outintotheopen;laybare;pointontbluntly]用极简短的话语揭露出隐情或事情的真相
【点破】1.玷污;损毁。宋范成大《骖鸾录》:“余不佞,题五十六字於溪上……诗既出,零陵人大以为妄,谓余不合点破渠乡曲古蹟。”2.道破,点穿。元耶律楚材《和贾抟霄韵》之一:“祖师点破新关捩,且指人心教外传。”《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若説你不是谎话,等我一桩桩的点破了给你听。”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不用我点破,谁都猜着这是昆明了。”3.改窜损坏。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4.改变原来的状况。宋石孝友《减字木兰花·赠何藻》词:“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
【湖】1. 陆地上聚积的大水:~泊。~泽。~滩。~荡。~光山色。 2.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两~。~广。 3. 指中国湖州(旧地名,在今浙江省吴兴县):~笔。~绉。 典
【湖】《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胡。《說文》大陂也。《周禮·夏官·職方氏》楊州,其浸五湖。《水經注》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又水名。《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州名。《廣輿記》屬浙江,吳曰吳興,隋唐曰湖州,今爲湖州府。
【光】1.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2.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3. 使显赫:~大。~宗耀祖。 4. 景物:春~明媚。 5. 光滑:~滑。~洁。~泽。 6.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7. 露着:~膀子。 8. 单,只:~剩下一口气。 9. 姓。
【光】〔古文〕炗《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