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十二齊
平仄:平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 tì xī yǐ cháng tài xī
【涕】1.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 2.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以】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长太息】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飞烟拆书,得以款曲寻绎。既而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中山先生在天有灵,真不免要痛哭流涕长太息吧!”
庐山薄雾,骤雨连连兮,|庐山薄雾,形容诗人心境所在环境,视野模糊,心事重重。|骤雨连连,形容诗人的深深忧愁。庐山盛名之地,如今却浸满了薄雾,犹如作者的心事丛生,忧愁阵阵。暴雨连连,更使人感到来势凶猛,如同作者内心悲痛无处宣泄之势。薄雾与骤雨相映成趣,煞有其事,完美地诠释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长太息以掩涕兮,|此诗之意含深远。|长太息者,情感强烈之象,以掩涕者则表达作者深深的悲伤之情。|太息音色低沉,如泣如诉,使人感受其悲痛之情。掩涕则示其内心充满悲愤,欲隐藏泪水之意。掩涕兮,引起人们对作者心情的同情和思考,可谓情感之表达骤然引起共鸣。
"长太息以掩涕兮"这句诗是借太息以遮掩泪水,表达了诗人对困境迫害的无奈和痛楚。其中所体现出的忧伤情感深沉而又真挚,使人感同身受。这样的抒发,不仅表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也让人们在感慨中感受到生活的辛酸与无奈,思考人生的哲理。
侧耳而听其音韵兮,|乍听之下,庄重而凄凉,听得人心中伤感油然而生。|长太息以掩涕,掩涕兮,太息之强烈感情深藏其中。诗歌以音韵调和之音,更增伤感。作者在“乍听”二字中运用奇妙音韵之法,使人陷入悲伤情绪无法自拔。掩涕之音,如风过竹间,太息之音,如悲寒入人心。两者合而为一,音韵之美流露出,令人心心相印,哀思交加。
诗句以“长太息”为引言,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呐喊。长太息之叹,形容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不甘与悔恨。通过诗人对细节的描写,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画面感,引人共鸣。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不禁使人动容,从而使诗句深入人心。
此举喻,以言志志兮,|诗人借此举喻,表达了其满怀悲愤的心情,激发读者共鸣。|太息掩涕,喻指作者郁结的情感,有所寄托于声音之中。借喻之法,既揭示诗人的悲伤之情,又呼应读者内心情感。言志之意隐约可见,诗人,借哀思入诗之言,进一步表白自己的征途,及对逝去兄弟的思念。此举喻之法巧妙,扩大了诗的意义,启示读者思考人生短暂,珍惜和平,勉励行动。
此诗韵律流畅,呼应唐代绝句的传统,《离骚》中的长句表达力远胜于短句,有着浓烈的伤怀之情,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伤。
用词方面,诗中的“长太息”既暗指作者的无尽叹息,又借长叹之意以强调作者的悲苦。这种运用富有哲学、感人肺腑,具有鲁迅先生一贯的情感表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