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去十一暮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rù dài|dāi lù tiān tāi
【入】1. 进,由外到内:进~。~梦。 2.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待】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 ◎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典
【待】《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音殆。《說文》竢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又《增韻》遇也。《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又備禦也。《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又叶直里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又叶時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又叶徒帝切,音兌。《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又叶杜兮切,音啼。《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
【路】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 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 4. 种类:一~货色。 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6. 车:筚~。乘~。 7. 姓。
【路】《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
【天台】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胡三省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三臺”。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程元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明郑仲夔《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山名。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明杨珽《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天台路
整首诗给人以一种沉淀之感,仿佛置身于古时的仙境中,品味着历史长河中的禅意与哲理。
从诗句的节奏与韵律来看,《待入天台路》终究只表明了一种愿望和向往,并未展示出对追求的具体方向和努力的溃败。然而即便如此,此诗中所蕴含的追求纯净心灵以及返璞归真的主题,却使读者感悟良多,思于荡漾。
诗人以文雅的笔触,寄予对灵魂的期盼,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苦于充满纷争的现实世界,唯有待入天台路方可解脱凡尘之累。待入天台路,身心皆可得解放,而虎争之事亦可不再关注。此诗以意境恣肆,既传达出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又表达出对虚浮繁杂事物的淡泊。诗人之才,正是在此一诗中溢彩流光。
全诗写景维妙维肖,娓娓道来。以其深邃的寓意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让人醍醐灌顶。
《待入天台路》一诗,情思深沉,意境深远。诗中以“待入天台路,无劳双虎争”二句,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安宁和对纷扰世俗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净化、追求真理的境界。此诗既表达了尘缘凡尘不过繁芜,待入天台路方可获得真正的解脱,又以“无劳双虎争”一句寄托了诗人对于烦恼和纷争的不屑与忍让。
用词质朴又不失诗意,暗示着前进的道路上必然有险滩与困难,并暗指人生之路。这种玄妙的意境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以“待入天台路”一句,以虚设的目标与内心的期冀,表达了对于世俗的厌倦和回归自我的愿望。并以“无劳双虎争”一句,彰显诗人豁达胸怀和对于纷纷扰扰的世俗之事的不屑与超然态度。在这两句之间,蕴含着诗人对于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安宁的思考和教诲,深得人心。
此诗处于《绝句》一诗之后,气势内敛而不失深远,意境纵横起伏,使人物思绪为之一宁。行走于人世沧桑之中,时常会被尘埃与琐事弄得疲倦。而待入天台路,则能松弛一颦一笑,消除心中烦恼,肃然起敬。其中季人之才,正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思索和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