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jì dùn lín quán
【迹】1. 脚印:踪~。足~。血~。笔~。 2.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3.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4.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5.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迹】〔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
【遁】1. 逃避,躲闪:~去。~辞。~世。~北。 2. 隐,消失:~迹。~隐。
【遁】〔古文〕《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音鈍。《說文》遷也。《玉篇》逃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又《廣韻》隱也,去也。《詩·小雅》勉爾遁思。《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又迴避也。《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又遁甲。《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音囤。義同。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與巡同。《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又與逡通。《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漢典考證:〔《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
【林泉】与泉石。《梁书·处士传·庾詵》:“经史百家无不该综,纬候书射,棊筭机巧,并一时之絶。而性记夷简,特爱林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此箇閤儿虽小,其间趣不让林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浑》:“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2.指隐居之地。唐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閒居之趣。”《旧唐书·隐逸传·崔觐》:“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夫妇林泉相对,以啸咏自娱。”《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后,纵然终老林泉,便算荣逾台阁。”
林泉山野,本便是修身养性之胜地。论者强调人应隐退山林,以追求清净之道。而遁迹林泉之句,则正是对此观点的引证与强化。遁迹者道家思想的一贯追求,通过隐逸之举来追求自我内心的力量与平静。此句可道人心若如止水,遁迹于自由自在的林泉之中,故而生发出无限的喜悦情绪。
遁迹林泉,所表达之心情深厚而富有哲理。这四个字构成一幅山水画卷,将读者引入物我两忘的境地。诗人以“遁迹”二字表达对尘世纷纷扰扰的拒绝,以及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而“林泉”则是为之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这句简洁明快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限的意蕴,深远的情感,引人入胜。
遁迹林泉,借以表达诗人内心对追求自我解脱的渴望。世间尘嚣纷杂,人处其中无法安心,只有遁入宁静隐秘之处,方能寻回内心的宁静。诗人以“遁迹林泉”字面表达了一种心灵自由的愿景,此愿景不仅显现出对外在环境的选择、对自然的感慨、也具有表达内心追求的含义。
“遁迹林泉”,出自唐代太宗李世民之笔,通过凝练至极的词藻与活泼生动的浅显文字,将人们追求宁静的心声直接传达于读者。这四个字,形象简练,意味丰满。自古以来,多少文士愿意远离喧嚣、安息于山林之中,以净化心灵。此句通彻传达出“遁迹林泉”的内在含义,娓娓道来读者心头。人们只有遁迹林泉,方能融入大自然,领悟大道至简之理。
遁迹林泉,四字而藏深意。其中言“遁迹”,可见作者意欲隐遁于山林之中,远离尘嚣纷扰,舒心自在。而“林泉”二字,则点明了其所选之地,小径幽深,溪水潺潺,即从字面上便能体会到一种宁静祥和之感。此句以简朴的词汇,勾勒出了一幅清雅宜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