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平十虞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níng xì fū hán yù
【凝】1.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结。~固。~冻。~集。~脂。~滞。 2. 聚集,集中:~聚。~重(zhòng )。~神(聚精会神)。~思。~眸。~睇(注视)。~练。 典
【凝】《唐韻》《集韻》《正韻》魚陵切《韻會》疑陵切,觺平聲。《說文》水堅也。本作冰。从水从仌。《徐曰》俗作凝。今文从俗。《易·坤卦》履霜堅冰,隂始凝也。又《增韻》成也,定也。《書·臯陶謨》庶績其凝。《易·鼎卦》君子以正位凝命。《註》嚴整貌。又《謝玄暉鼓吹曲》凝笳翼高蓋。《李註》徐聲引調謂之凝。又《唐韻》牛切《集韻》《韻會》牛孕切,觺去聲。止水也。又叶鄂力切。觺入聲。《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乎無往,盈北極只。《註》凝凝,冰凍貌。又《韻會》或作疑。《詩·大雅》靡所止疑。《註》音屹。疑,讀如儀禮疑立之疑,定
【细】1. 颗粒小的,与“粗”相对:~沙。~面。~屑。 2. 长条东西直径小的:~线。~丝。~眉。~水长流。 3. 精致的:~瓷。~布。~工。~活儿。 4. 声音小:嗓音~。 5. 周密详尽:仔~。精~。~致。~密。~目(详细的项目或目录)。~腻。胆大心~。 6. 微小的:~小。~微。~节。事无巨~。 7. 俭省:他过日子很~。 典
【细】《廣韻》蘇計切《集韻》《正韻》思計切,音壻。《說文》作。微也。《類篇》隷作細。《玉篇》小也。《書·旅獒》不矜細行。《註》輕忽小物。《左傳·襄二十九年》其細已甚。《註》譏其煩碎。又《北史·源思禮傳》何必大子細也。
【肤】1. 肉体表面的皮:皮~。肌~。切~之痛。体无完~。 2. 表面的,浅薄的:~浅。~泛。 3. 大:“薄伐猃狁,以奏~公”(“肤公”即“大功”)。
【肤】《廣韻》甫無切。與膚同。(膚)《廣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正韻》方無切,音跗。《說文》籀文作臚。《玉篇》皮也。《廣韻》皮膚。《釋名》膚,布也,布在表也。《詩·衞風》膚如凝脂。《易·噬嗑》六二噬膚。《註》膚者,柔脆之物也。又豕肉爲膚。《儀禮·聘禮》膚鮮魚鮮腊。《註》膚,豕肉也。又切肉爲膚。《禮·內則》脯羹,兔醢,麋膚。《註》膚,切肉也。又《博雅》美也。《詩·豳風》公孫碩膚。《傳》膚,美也。又《博雅》傳也。《又》離也。《又》剝也。又大也。《詩·小雅》以奏膚公。《傳》膚,大也。又《韻會》膚淺,喻在皮膚
【寒玉】1.玉石。玉质清凉,故称。唐白居易《苦热中寄舒员外》诗:“藤牀铺晚雪,角枕截寒玉。”2.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竹等。唐李群玉《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唐李贺《江南弄》诗:“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宋吕渭老《念奴娇·赠希文宠姬》词:“暮云收尽,霽霞明高拥一轮寒玉。”唐雍陶《韦处士郊居》诗:“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3.比喻容貌清俊。前蜀贯休《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诗:“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洲。”
“寒玉细凝肤”之中的“寒玉”用词精准,给人感觉仿佛触碰到一块冰凉无比的玉石。而“细凝肤”则给人一种柔滑、细腻的质感。整个句子通过对冷和细的完美描绘,展现出了一种清晰而逼真的画面。
这句诗娓娓道出了冰冷的美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冰凉的细腻。用词简洁明了,描写精细入微,读者仿佛看到了人们在寒冷的冬日中,肌肤因为冻得发白而显得更加明亮。整个句子营造出一种淡定而又鲜活的氛围。
寒玉细凝肤,古人妙言婉约。玉质洁净,寒气逼人,恰似清宫美人之肤。细腻如同撒上薄霜,越发显得温润娇嫩。此言细腻贴切,表达了美人光滑细腻的肌肤,令人不禁为之倾倒。
寒玉细凝肤一句诗,暗含着一种清寒的气息。"寒"与"凝"形成了一个有着生动形象的对比,使得诗句中的肌肤更加逼真。这种用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细腻的感觉,给人一种触觉上的冷感。
这句诗的深意也让人展开联想:寒冰具有坚毅的品质,但又不乏高雅的美感。人们通过这样一句诗,也似乎能够看到生活中冰凉干净的一面。寒玉细凝肤不仅仅是一种肌肤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表达。
这句诗给人以一种极致细腻的感觉,通过"寒玉细凝肤"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冰清玉洁的美丽形象。同时,整个诗句充满了冷峻而高贵的味道。仿佛一层冰在诗句中融化,读者们能感受到冬日中的冷风刺骨与坚冰般的皮肤。
这句诗用寒冷的意象去描绘细腻的肌肤,矛盾之处颇具独特之美。用词简洁明了,寥寥数字却勾勒出一幅清寒素雅的画面。句中凝聚着一种细腻、凛冽的意境,犹如小说家笔下一段描绘草原风景的文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肌肤被寒冷所触碰的冰凉。
寒玉细凝肤的描写方式独具匠心,将实体的玉石和抽象的冷峭情感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细腻而寒冷的肌肤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冰冷的触感,强化了诗句所表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