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三十八梗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iào|jiāo ǎn gěng 4 làng fú píng
【教】1.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 2. 使,令:风能~船走。 3. 指“宗教”:~士。~主。~皇。~堂。 4. 姓。 | ◎ 传授:~课。你~给我做。 典
【教】〔古文〕《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音較。《說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釋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廣韻》敎訓也。《玉篇》敎令也。《易·觀卦》聖人以神道設敎。《書·舜典》敬敷五敎在寬。《傳》布五常之敎。又《禮·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註》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賔客,朋友也。《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註》敎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荀子·脩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敎。又《蔡邕·獨斷》諸侯言曰敎。《正字通》諭告之
【俺】◎ 方言,我,我们(不包括听说话的人):~要上学。
【俺】《廣韻》於驗切《集韻》於贍切,音。我也。北人稱我曰俺。又《集韻》於劒切,音。大也。
【梗】1. 植物的枝或茎:菜~子。 2. 直,挺立:~着脖子。 3. 正直,直爽:~直。 4. 阻塞,妨碍:~塞(sè)。~阻。心肌~死。 5. 大略:~概。 6. 有刺的草木:~榆(刺榆)。
【梗】《唐韻》《廣韻》《集韻》《類篇》《正韻》古杏切,音鯁。《說文》山枌楡,有朿,莢可爲蕪荑者。又病也。《詩·大雅》至今爲梗。又禦災曰梗。《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疾殃。又《爾雅·釋詁》梗,正直也。又《揚子·方言》梗,略也。梗槩,大略也。又草木刺人爲梗。《張衡·西京賦》梗木爲之靡拉。又枝梗。《戰國策》桃梗土偶。又土梗,非眞物也。《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又猛也。《方言》韓趙之閒曰梗。《淮南子·原道》鋤其强梗。漢典考證:〔《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時疾。〕 謹照原文時疾改疾殃。 考證
【做】1. 进行工作或活动:~活。~事。~工。~手脚(暗中进行安排)。 2. 写文:~诗。~文章。 3. 制造:~衣服。 4. 当,为:~人。~媒。~伴。~主。~客。看~。 5. 装,扮:~作。~功。~派。 6. 举行,举办:~寿。~礼拜。 7. 用为:芦苇可以~造纸原料。 8. 结成(关系):~亲。~朋友。 网
【做】《正字通》俗作字,字彙租去聲。又音佐,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分作做爲二,非。互見作字註。
【浪】1.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2.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3.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浪】《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又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又浪浪,流貌。《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又聊浪,放蕩貌。《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又浶浪,驚擾貌。《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又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又謔浪,不敬也。《詩·邶
【浮萍】◎浮萍fúpíng[duckweed]旧大陆的一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
【浮萍】1.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可入中药。三国魏何晏《言志》诗:“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晋刘伶《酒德颂》:“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巴金《苏堤》:“左边的水面是荷叶,是浮萍,是断梗密层层的一片。”2.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汉王褒《九怀·尊嘉》:“窃哀兮浮萍,汎淫兮无根。”唐杜甫《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明梁辰鱼《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嘆行藏,频看镜,大都尘世总浮萍。”清王士禛《池北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