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平 仄
拼音: dào zhī|zhì 2
【道】1.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2.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4.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8.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9. 用
【道】〔古文〕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又當道,草名。《博雅
【知】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 ◎ 古同“智”,智慧。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谁】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整首诗虽对未知充满期待与疑团,却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或许是诗人所期望的,通过表达内心的迷惑和困惑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自省。细细品味其中的语句和意境,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在茫茫宇宙中探求智慧与真理的道路。
此诗表达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与困惑之情。诗中的“谁知道”一问,道出了人们对于未知之事的渺茫和迷惑。诗人笔下的“圣人”和“贤人”,更是为我们指引了探求智慧和真理的方向。然而,尽管诗人深情款款地描绘出这些困惑之情,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或许是因为智慧与真理的追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非一问即答之事。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构思,对于读者来说,与诗人共同面对未知的未来,感同身受。詹姆斯.布鲁斯说:“决不会有比‘谁知道’这样响亮、动人的词语更能表达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向往。”诗中用问词“谁”,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共同追问。我们都渴望解答这个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确切答案。
情志联贯,悲剧色彩浓厚。诗人从第一句“谁知道天空的青和黄?”始,以问句不断追问,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频繁出现的问词“谁”如同多个疑问号一般,置身于无尽的迷茫和困惑之中。表达出了人生中种种的无奈和挣扎,同时也传达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的迫切渴望。
诗中的描写手法独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反问,使诗句更具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诗人对于未知之事的无奈和困惑,进一步加深了诗的主题和情感。此种反问之疑,使作品也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的深度,更为读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思考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