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入三燭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tīng nòng|lòng sú sān fēi yáo qín yīn yùn
【听】1.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计从。 3. 任凭,随:~任(rèn )。~凭。~之任之。 4. 治理;判断:~讼(审理案件)。~政。 5.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可口可乐。
【弄】1. 玩耍,把玩:摆~。玩~。~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潮儿。戏~。~瓦(“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代把它给女孩子玩,意为生女儿)。~璋(“璋”是一种玉器,古代把它给男孩子玩。意为生儿子)。 2. 做,干:~假成真。~明白。 3. 设法取得:~点钱花。 4. 搅扰:这事~得人心惶惶。 5. 耍,炫耀:搔首~姿。 6. 不正当地使用:~权。~手段。捉~。 7. 奏乐或乐曲的一段、一章:~琴。梅花三~。 8. 古代百戏乐舞中指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 | ◎ 方言,小巷,胡同:~堂。里~。
【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貢切,籠去聲。《爾雅·釋言》玩也。《疏》謂玩好也。《詩·小雅》載弄之璋。《前漢·趙堯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又戲也。《左傳·僖九年》夷吾弱不好弄。《註》弄,戲也。《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註》師古曰:弄田,謂宴游之田。又《韻會》侮也。《前漢·東方朔傳》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爲屈。又樂曲曰弄。《晉書·桓伊傳》王徽之泊舟靑溪側,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伊便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南史·隱逸傳》宗少文善琴,古有金石弄,惟少文傳焉。《嵆
【俗】1.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2.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3.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4.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俗】〔古文〕圱《唐韻》似足切《集韻》《韻會》《正韻》松玉切,音續。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釋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禮·曲禮》禮從宜,使從俗。又《周禮·天官》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又不雅曰俗。《黃庭堅曰》士俗不可醫。或問不俗之狀,庭堅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說文》从人,谷聲。《徐曰》俗之言續也。轉相習也。漢典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三】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非】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瑶琴】用玉装饰的琴。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宋何薳《春渚纪闻·古琴品说》:“秦汉之间所製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緑綺之号。”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音韵】īnyùn(1)[lingeringcharm]∶和谐的声调、韵律;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这首诗音韵十分和谐(2)[phonology]∶汉字发音的声、韵、调
【音韵】韵”。1.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唐刘禹锡《百舌吟》:“笙簧百囀音韵多,黄鸝吞声燕无语。”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听三弄瑶琴,音韵非俗。”2.指女子的风度仪态。《太平广记》卷四四引唐李复言《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3.指文学作品的音节韵律。南朝梁沉约《答陆厥问声韵书》:“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絃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