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上九麌
平仄:平 平 仄
拼音: yú lóng 3
【鱼】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2. 姓。
【鱼】〔古文〕《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御平聲。《說文》本作,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韻會》隷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註》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又《唐書·車服志》
【龙】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 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 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 4. 姓。 典
【龙】〔古文〕竜龒《唐韻》《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又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又《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又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又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
【舞】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 2. 耍弄:~弊。~文弄墨。
【舞】〔古文〕《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音武。《說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劒舞。又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閒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註》此四名者,鍾體也。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又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又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
此诗以“鱼龙舞”为题,展现了鱼和龙舞动的景象,别具一格。诗人巧妙运用描写手法,以鱼龙舞蹈为喻,抒发对自然生态的赞美之情。通过具象的形象描写,使人感受到鱼儿灵动的身姿和龙的威严。
这句诗笼罩在宏大而神秘的氛围中,令人联想到神话传说般的场景。作者采用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鱼龙不再是生物的形象,而是一种具有超凡力量和令人惊叹的存在。这种构建的氛围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与沉思,引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句“鱼龙舞”,音律流畅,韵律婉转。鱼龙舞的形象凭借特殊的构词方式,形成了浑厚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使人联想到龙腾虎跃、水波涌动的景象。与此同时,也能从字面上感受到作者对鱼龙的崇敬之情,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亲切感和生动感。
然而,此诗之美,却并非仅限于描写舞姿之妙。作者笔下的鱼龙,仿佛栩栩如生,展现出浩渺江河之神态。而“宫商间下,弦铿之间”之句,更是通过音乐的描绘,使诗意充实而形象。
诗人在描述鱼和龙的舞动时,充分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之美。鱼儿翻滚腾跃,犹如白色的浪花在水面上跳跃,显得轻盈可爱。而龙的舞姿更是恢宏磅礴,仿佛漫天祥云,给人一种壮丽的气势。通过这种对比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赋予了自然景观独特的魅力。
后人读此诗,当能感受到作者倾注其中的情感。在指法技巧上,舞者以“虏骑捧珠”所形容的舞姿灵动婉转,指间舞动如行云流水之状。
此诗运用形象描写,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鱼和龙的舞动之情。诗人娓娓道来,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鱼儿翩跹起舞的情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将美好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句诗写景独特,将鱼和龙相融合。鱼之婉转与龙之威武恍若一体,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融为一体,显现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种景象的塑造方式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一种既奇特又美妙的感受,令人不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