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zhī|zhǐ yǒu|yòu jìng tíng shān
【只】1. 量词:一~鸡。 2. 单独的,极少的:~身。片纸~字。 | 1. 仅仅,惟一:~是(❶仅仅是;❷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❸但是)。 2.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顾。~管。~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有敬亭,相传为南朝齐谢朓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唐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参阅《清一统志。安徽·宁国府一》。
这句诗简短而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寥之感。作者以敬亭山为象征,以自身孤独之象入诗,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于人生无奈的哀叹,使诗情更加深沉。
“只有敬亭山”,给人韵味盎然之感。这句诗言简意赅,寥寥两字却道尽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意。读来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感受到了群山环抱、清风拂面的宁静与舒适。
这句诗的韵律节奏明快,字词简练有力,使整首诗表现出一种明亮而嘹亮的感觉。用词精准犀利,如刀刮过脸颊,给予读者犀利的触动。
亦可言此诗中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自然的一份臣服之情。山势峻峭,万木曲折婆娑,横空出世。尽管诗人或许不忍波澜之力,却又情愿屈服于自然之伟力。此种谦恭之心,使思想者为之之一振。
这句诗所呈现出的韵律感,给人以一种宛如山泉流淌的感觉,字句犹如精心剪裁的衣袍,不多不少,正好合身。它的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仿佛听到了泉水的涓涓流淌,令人神清气爽。诗人通过这种韵律的塑造,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而宁静的诗境之中。
此诗赋予了敬亭山以神性,将它塑造成高山仙境。山形如剑,挺拔俊逸,宛如一位拂袖仙人。而山顶云雾迷漫,若隐若现,宛如神仙居所。山与神妙地结合,使读者充满遐想之情。
“只有”二字以经验的笔触勾勒了鲜明的对比,暗合了作者对于人世间繁杂琐碎的纷扰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首“只有敬亭山”诗之妙,实令人叹为触目。作者以情感熏陶文字,笔力宏健,恢弘之气立于词海之巅。然文中所描摹的敬亭山乃具有神秘之境,疏隔于尘世喧嚣之外,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此山有如隐于云雾之中,令人无法触摸其真实之姿。